Slack上市路大起底:“杀死”电子邮件,成立5年便叫板微软

 邮箱网  0条评论  8934次浏览  2019年04月25日 星期四 08:49

分享到: 更多

中国邮箱网讯 4月25日消息 近日,美国视频会议软件提供商Zoom的上市让人们见证了一起美股IPO暴涨的奇迹,原定发行价区间为28美元至32美元,最后确定到了每股36美元,高于其已经经过上调的发行价区间上限,市值超过160亿美元。这一上市消息的传出,让TO B领域一时间振奋又轰动。

 

此前,关于国外企业协作应用Slack即将绕过IPO直接上市的消息也一直甚嚣尘上,在Zoom上市后,Slack更是成为了被重点观察的对象。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初独角兽,在去年8月获得4.27亿美元的H轮融资,估值超过71亿美元,直接叫板微软的办公通信产品Microsoft Teams,早就备受谷歌、亚马逊等巨头关注,甚至传出巨头有意收购的消息。

无心插柳:做游戏,顺带“杀死”电子邮件

Slack是一款企业协作应用,集合聊天群组、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功能为一体,成为分散的沟通方式的聚集中心,在工作场景中实现信息聚合。2014年2月,Slack发布正式版,上线之初就有1.5万多日活用户;同年10月,不到一年的时间,Slack完成一轮1.2亿美元的融资,拥有7.3万多付费用户,比6个月前增长了386%以上。2015年2月,Slack正式发布一年,拥有50万日活用户,且用户每天的使用时间高达两小时以上。

此前,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Slack最大的特色有三点:搜索、同步和文件共享。即用户可以在阅读文件或对话时,标记和存储的内容在下次检索时能被轻易找到,且可以同步几个设备中内容,以及进行简单的文件共享。此外,相比较其他工作软件如微软office色调的单一、界面的规则,Slack轻松活泼的商标、表情符号,以及Slack本身所代表的“偷懒”的趣味品牌都在一开始的市场竞争中,成功吸引了一批客户。这批种子用户后来也成为为Slack早期传播的得力推手。

抓住企业协作痛点的刚性需求,加上口碑传播,Slack很快就拥有了企业级市场的一片自留地。事实上,Slack是一群做网页游戏Glitch过程中研发团队的无心插柳。Glitch是Flickr的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执掌的公司Tiny Speck所开发的一款网页游戏,在开发游戏过程中,分布于各个城市的研发团队需要异地协作。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传统的邮件沟通,内容、细节、流程规范和问题反馈等虽然详细、正式,但用于内部交流通常不够及时、高效,并会带来干扰和邮件积压。

因此,IRC(即时通信软件)是当时企业异地协作比较常用的工具。Glitch游戏研发团队在几年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沟通的频次和深度体验,成了IRC的重度用户。他们也越来越抱怨邮件的滞后,而一般通用IRC常常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

他们开始意识到,既然研发团队本身就会开发,为什么不开发IRC工具让自己工作更方便呢?因此,他们对IRC兴趣越来越高,最后整个业务方向也因此转移到协作沟通领域。

事实证明,这条转移的路线是正确的。

不过,Slack CTO,Cal Henderson认为,“电子邮件将永远不会消亡。它是互联网的蟑螂,没有人喜欢它,但根本不可能。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工作需要团队合作,协作才是其中的核心,而电子邮件并不是进行这种沟通的正确工具。“

而在最近4月初Slack公布的最新公告里也宣布,“认识到大多数公司尚未脱离与流行电子邮件客户端相关的收件箱和日历,Slack现在将与微软的企业邮箱Microsoft Outlook和Microsoft OneDrive进行集成。”并对外宣布,此举为客户打破了障碍,允许他们在整个生产力套件中无缝协作,以实现最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Slack在“杀死”电子邮件的过程中,一起“同化”了。

率先入局、大量爆发,甩出巨头一条街

此前,微软已在去年6月底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年度10-K报告,首次把Slack正式列为Office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并从对手名单中删除了Oracle,IBM和Adobe,最近旗下的Office套件又在Slack平台上进行集成。另一边,Facebook也开发了Workplace这个免费的办公协作软件,谷歌则推出了 G suite。巨头之间,巨头与独角兽之间,关系似乎都有些微妙。

其实对比国内外的社交产品,很多时候在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上都有些类似。国外在2C领域有Facebook、Twitter,国内则有微信、微博和消失了的中国版“facebook"人人网;国外在2B领域有Slack、Yammer以及Asana等,国内则有钉钉、企业微信,以及今日头条推出的Lark。

如同微信和企业微信的关系,微软旗下的Yammer被称为“企业版的Facebook”,而Slack也是分布式团队的内部通信工具,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Yammer。另外,同为微软旗下的企业聊天应用Asana也可以和办公通信产品Microsoft Teams进行组合,将Asana项目添加到群组聊天中,并将会话转换为可操作的工作,可应用于多个企业团队,其中也包括Twitter。

值得一提的是,Asana的研发团队也是从Facebook离职的。基本上可以说,Facebook孕育了一代社交产品的雏形和框架,也因此被很多2B或2C的后来者盯为效仿或超越的目标。

但一代社交产品之母的Facebook却不如Slack在企业协作市场上打得快、准、狠。Slack是2014年2月正式推出的,而Facebook 的Workplace则是在2016年,在企业市场这一领域,Facebook整整慢了两年,微软也是如此。在某些功能上,Workplace以及微软的 Teams和Slack都有些类似。例如,可以发送消息,发布文本、照片和视频,以及评论其他人的帖子等。但对于企业来说,更替协作应用的成本较高,一旦用户一开始被该产品“黏住”,除非它出现重大事故,或者有其他产品出现更强大的功能,一般来说用户的留存率都是很高的。也因此,在这条直线跑道上,即使是后面的巨头,也很难超越。

而且Facebook由于去年影响甚大的安全漏洞,正采取措施,进一步把企业业务从其消费者业务分离,即将企业业务Workplace从其主网站分离,以消除企业客户对安全的担忧。此次安全事件让企业用户对facebook的信心打折扣程度未可知,但大体量的用户信息安全泄露影响势必会让Facebook十分头疼。

而Slack的上市之路愈发凶猛,该公司在2019年2月宣布已秘密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注册登记书,可望在SEC完成审查程序之后公开上市,外界则盛传Slack将跟随Spotify的脚步,绕过IPO,采用直接上市模式。有媒体解读,Slack并不需要可能来自公开募股的资金,但其长期员工希望看到一些流动性,长期投资者也是如此。

从产品到生态,企业级市场怎么打?

无论是TO B还是TO C,产品和用户都是核心要素。从Slack的发展历程看,一开始是做企业聊天应用,到后来成为信息的聚合中心,再到后来构建机器人(一种自定义机器程序)生态系统,都是在不断拓展产品边界和打造用户生态的过程。

首先,以聊天应用为入口的技术并不简单。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聊天软件,但是对实时信息的发送能力还是有很高要求,不能延时、承载多人协作的技术压力等都意味着要做这项功能先要有一个过硬的技术团队。

其次,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会有很多工作场景会用到不同的软件,为减少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管理层常常需要更集成的软件后台。对于Slack来说,国外开放的信息市场和政策给予了便利,它和很多应用软件达成了融合,因此可以实现各个工作软件的消息提醒和成为一个聚合中心。但在国内,被称为中国版Slack的简聊以及更多的“简聊们”就没有办法打破关闭的商业和政策壁垒,最终只能做成聊天应用。

目前,国内的企业协作应用市场基本以钉钉和企业微信为主。钉钉于2015年推出,企业微信为2016年。这两款产品都背靠阿里和腾讯两大流量巨头,在用户黏性和集成性上自是不必担忧。而今日头条也在去年内部推出了IM产品"Lark",正在积极拓展出海业务。

简聊虽然是2014年9月上线,但在2016年以前,都是作为 Teambition 子线产品,是在TB内部孵化的。推出时间相差无几,产品功能没有特别有新意,所谓的全平台覆盖在市场上可行性不高,用户习惯也没有被培养开....种种问题都注定了简聊最终成为弃子的结局。

因此,要么抢先赛道,要么拥有领先的技术和高集成的生态,才有可能在企业级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总体来看,在“杀死”电子邮件、走向上市的路上,Slack走得非常漂亮。纽约证券交易所声称“Slack可能是今年最大的公开募股”。如果此次上市成功,Slack将成为继Spotify之后第二家直接上市的科技公司。“如果你不关注它,你将会错过很多信息”,期待它上市的好消息。

 

标签:电子邮件上市Slack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