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对政府管理变革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保障数据安全

 邮箱网  0条评论  5192次浏览  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 11:39

分享到: 更多
中国邮箱网讯 4月24日消息 区块链从技术角度而言属于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或者说分布式账本技术,而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核心抓手在于政务数据,这是二者的契合点。

当前的电子政务仍建立在对政府这一权威的依赖之上,某种程度上只是将传统纸质化的工作方式电子化、数据化。公众依赖政府提供各类公共服务,政府掌握着公众的各类信息,但政府系统亦可能被非法入侵、操作,即政府这一信任机器也是有瑕疵的。传统电子政务的问题在于数据交换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可控、安全、可信、透明等诸多难题。

第一,数据质量。数据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数据所载信息是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现实情况,数据是否标准统一以便于协同规管等。现实中政务工作仍大量依赖纸质材料,主要是因为各个单位独立开发导致数据标准不一,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难以直接调用,使得数据的传递需要由相对人从一个单位获得纸质材料再提交到另一个单位。

第二,数据共享。清晰的产权界定与低成本的流通是发挥财货价值的关键,目前数据共享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与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一些大型数字经济平台通过控制搜索、社交等流量端口排除、限制其他企业的竞争,限制了数据的开放和共享;而政府数据共享(注:此处的数据共享是广义的,既包括对内共享,即在同为管理者的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分享数据;也包括对外共享,即政府向作为被管理者的行政相对人开放特定数据。)不足也会在某种意义上导致特定政府部门缺乏由其它部门的“竞争”与社会公众的监督所施加的约束。良好的组织管理要求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科层制决定了政务数据必然分散于各级别、各部门、各业务领域,政务数据共享不足是目前被诟病最多的问题。

第三,数据安全。政务数据承载着重要的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容易遭受来自内外部的非法操作,导致数据被泄露、篡改、伪造乃至删除。由于政府网站公信力高、影响力大,极易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其被篡改、被植入暗链、上传携带病毒的文件等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上述数据一方面表明我国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状况在改善,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务数据安全仍不容忽视。

将区块链技术嵌入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应对上述问题,实现政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可管可控,同时我们亦需正视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

关于区块链政务的研究存在夸大区块链优势的现象,往往泛化地设想区块链在各种政务场景中的应用,例如数字身份、注册登记、投票选举、产品防伪溯源、金融监管、税务等,却容易忽视将区块链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以及区块链真正能为政府管理方式变革做什么。

从成本收益角度考量,许多政务场景并不适合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优化,甚至排斥引入区块链技术;而且区块链技术在许多场景中并非最佳的技术方案,或者只是技术手段之一,必须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目标。例如学界热衷于沿着区块链技术路线研究央行数字货币DC/EP,但央行决定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因此,必须理性地研判区块链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就数据质量而言,区块链实则只能保证数据上链存储后的完整性而不能保证真实性。区块链的分布式特性使得在没有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操作和更改数据变得更加困难,但如果数据源本身就是失真的,那么区块链也只是维持了失真数据的完整性。

各单位、各部门独立地开发和建设业务系统会造成系统兼容性较差,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访问方式,给系统连接与数据整合带来困难,导致单个部门业务系统内的数据难以高效运用到其他部门,可见缺乏标准化不利于数据共享。

但区块链自身的标准体系亦在构建之中,包括基础标准、业务和应用标准、过程和方法标准、可信和互操作标准等。缺乏通用的区块链平台和应用标准,是区块链政务系统在开发初期投入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各地方政府有许多关于区块链政务的探索与实践,在初期这种分散的发展策略或许有利于技术成熟,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导致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因此政务数据标准能否统一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以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者。

就我国而言,数据共享不充分的最根本原因并非技术受限而是激励不足,即开放数据的潜在获益与维护责任不匹配。作为中心化管理组织的政府机构往往缺乏激励接受去中心化的业务流程改造。

就数据安全而言,政务数据承载着个人信息、商业秘密等大量涉密信息,出于对数据安全的担忧也是许多政府机构对数据共享持保守态度的原因之一。保障数据安全的需求贯穿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这也是区块链技术最核心的应用价值所在。

区块链之所以被视为“信任机器”或“事实机器”,可以自动化地生产人对数据的客观信任,正是因为其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都紧紧围绕着保障数据安全这个功能。

标签:数据安全区块链政府管理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