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门户“船票之战”剑指移动端

 邮箱网  0条评论  4232次浏览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 17:11

分享到: 更多
中国经营报  作者:吕静,吴文婷 

在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牵手新浪微博的同时,另一互联网巨头搜狐也亮出了“成绩单”。

4月29日,搜狐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第一季度总营收为3.08亿美元,同比增长36%;归属公司的净利润为2300万美元,同比增长14%。其中搜狗收入为3900万美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73%。

另一方面,搜狐宣布旗下移动互联网产品搜狐新闻客户端用户量突破一亿,成为国内首个用户数过亿的新闻客户端。据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2013年3月中国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3月31日,中国新闻客户端市场排名前三的客户端及下载量份额分别为:搜狐新闻31.8%,网易新闻18.0%,腾讯新闻10.2%。

随着移动互联网战局的打开,四大门户再次相聚一堂。在切换成本较低的PC互联网时代,用户可能会同时访问多个门户网站,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通常不会选择多款同类产品。围绕着用户量的争夺,各家展开了布局:搜狐聚焦媒体,新浪主攻微博,腾讯以微信为核心,网易发展有道词典。

争抢客户端

2012年,搜狐在新闻客户端上投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2013年,这个数字将会更多。

之前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曾公开表示,搜狐在移动端的战略就是做用户需求旺盛的媒体属性及工具属性类的产品。

“考虑到搜狐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作为中国互联网重要媒体的历史地位,我们在移动互联网的切入点是媒体。”张朝阳说。4月24日,搜狐旗下移动互联网产品搜狐新闻客户端用户量突破一亿,成为国内首个用户数过亿的新闻客户端。之前的2013年1月搜狗手机输入法活跃用户数也突破1亿。

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模式是:新闻超市,将PC端新闻业务与其他媒体生产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成为全媒体货架。除报纸外,全面向自媒体、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形式开放,有移动CMS内容发行、终端用户行为数据、经营流量三大移动媒体运营体系的支持,媒体只需生产内容去吸引读者。按照搜狐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全媒体平台合作媒体550多家,总订阅量突破4.5亿。5月1日,“央视新闻”也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并在《新闻联播》中推广。

事实上,早于搜狐,网易在2011年初就推出了基于手机平台的网易新闻客户端,收拢了第一批有移动新闻资讯需求的人,包括早期智能机用户、PC新闻用户、白领用户等。而发力较晚的搜狐新闻客户端绕开了与网易的正面冲突,在开发安卓版本客户端、抢新增智能机用户的同时,开始借助渠道。

“渠道的作用十分关键。”搜狐移动新媒体中心总经理岳建雄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与中国80%~90%的手机厂商合作,从手机一出厂,搜狐新闻客户端就把握住渠道优势。据了解,截至目前,除三星个别机型之外,HTC、诺基亚、中兴、华为、联想、酷派手机已基本实现了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全线安装。

对于外界质疑该新闻客户端的互动性,搜狐的工作人员透露,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包括推出用户分享、连接QQ和微博账号等,不过,媒体的本质决定了新闻客户端与社交、通信应用的不同,改善互动性只是为了增强用户黏性和信息回流。

“2012年,搜狐在新闻客户端上投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2013年,这个数字将会更多。” 搜狐产品副总裁方刚表示。

四大门户抢“船票”

在腾讯CEO马化腾抛出“船票论”之后,争抢移动时代的“船票”成了各家的首要之举,而亿级用户量似乎是拿到“船票”的最好证明。

在搜狐宣布新闻客户端用户破亿的同时,新浪将旗下的新闻客户端“掌中新浪”的名称改成了“新浪新闻”,突出了新闻的特性;腾讯依靠微信捆绑推广,其新闻客户端获得超过2亿的装机量;网易方面表示,截止到今年两会结束,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2800万,用户总数已突破 7200 万。显然,四大门户在移动互联网的纷争从未消停。

起步于第一波中文互联网浪潮的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经历了从最初的门户之争到微博之争再到如今的移动之争。面对着用户量从PC端向移动端的大量转移,四大门户除了在同类产品上相互叫板,在各自的强势领域更是亮出了“有力武器”。

毫无疑问,搜狐的武器便是两个用户数过亿的客户端搜狗手机输入法和新闻客户端。而随着新浪微博在中国社交媒体市场的领先地位正日趋稳固,新浪的移动战略可以基本上确定为以微博为核心。数据显示,新浪微博目前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日活跃用户为4700万。其中,75%的活跃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即每天有超过3500万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上微博。

4月29日晚,新浪宣布阿里巴巴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占微博公司总股份18%。此举对于新浪而言,可以暂时不为微博盈利问题发愁,更加专注于产品。

当腾讯苦于立足传统通信行业的多项无线业务增长停滞时,无心插柳地选择了微信作为“先遣部队”。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今年1月腾讯微信就已收获3亿用户,距离2011年1月21日发布第一个微信版本的发布,耗时不到两年。微信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腾讯的核心产品。

而原本指望发布网易有道来切分搜索市场蛋糕的网易,在词典工具移动端的需求暴增时迅速选择了基于词典来展开移动互联网产品体系。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有道词典的用户量已超过3亿,月活跃用户数(MAU)超过5000万。并且,在3亿用户量中,移动端用户已超过1.5亿,超越传统PC端,而增速更是两倍于后者。于是,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有道词典的年收入已达到千万元规模,预计今年其将开始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腾讯CEO马化腾抛出“船票论”之后,争抢移动时代的“船票”成了各家的首要之举,而亿级用户量似乎是拿到“船票”的最好证明。围绕着用户量的争夺,在多回合的较量中,四大门户的移动互联网布局显得愈发清晰。

编织一张移动的网

如果说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已经集体患上焦虑症的话,那么它无疑与移动互联网有关。

在PC弱化的将来,如何将PC时代累计的优势复制到移动端,是马化腾、李彦宏以及马云等共同考虑的问题。从这层逻辑看,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就在意料之中。一个急需商业化用以遏制关注不断坠落的微博,恰如其分地缓解了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布局上的饥渴。

2011年4月, 人人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作为基石投资者,若干基金和战略投资者已在人人的IPO投资逾1亿美元,其中就包括阿里巴巴集团。2011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领投美团B轮的5000万美元融资。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端方面,美团已经取得不俗的战绩:旗下两款APP“美团”“美团电影”交易额占比已达30%左右。自此以后,阿里的投资都更直接地指向移动端入口。

2012年11月,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陌陌。陌陌,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通过陌陌,用户可以发现身边任意距离范围内的陌生人或朋友,互相发送文字、图片和地图位置。2011年8月上线以来,陌陌用了不到两年时间,用户量已过3000万。从陌陌2.0版开始,添加了基于位置的群组社交功能。CEO唐岩把陌陌定义成基于LBS的社交应用,这一点与阿里的移动战略也非常契合。

随后贴上阿里标签的还有生活信息服务平台丁丁网,阿里资本董事总经理张鸿平称,投资丁丁网主要是看好其O2O业务的发展前景,丁丁优惠是本地生活领域通往O2O电子商务平台的最佳渠道之一,也会同阿里巴巴多个业务部门产生协同作用。而阿里的最近一次投资落在快的打车,根据快的打车披露的数据,已经拥有超过30万用户,覆盖近3万司机,每天成交近2万单,覆盖杭州超过70%的出租车。

除了这些已经确认的动作之外,据业内消息与阿里有关的还包括:8000万美元收购友盟,增持了UCweb,成为最大股东。数据显示,UCweb拥有主流手机浏览器月度用户71.2%覆盖率。UC浏览器在海外拥有1亿用户。友盟最有价值的资产无疑是积累的大量移动应用数据,可以和阿里旗下的众多商家资源对接,实现广告精准投放,满足商家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推广需求。

尽管动作频繁,阿里巴巴的投资逻辑其实非常清晰,从人人到陌陌,从丁丁网到快的打车,再到新浪微博,所有的布局都围绕马云所强调的商业生态圈,能够直接带来流量的入口则是布局的重点。在谈到阿里的分拆布局时,电商观察人士鲁振旺分析指出,“在阿里内部淘宝一直扮演给天猫导入流量的角色,淘宝自身也要解决向何处去的问题。”从这个层面看,从外部导入流量是阿里的最好选择。

现在来看,阿里在移动入口上的布局已经初具规模,从吃穿住行到水电煤气,阿里可能借助不同的移动入口,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进行二次变现。不久之前,马云说自己紧张微信。而他所做的,就是编一张网,抵御来势汹汹的微信。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标签:移动互联网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