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岷:2012年互联网的新常态

 邮箱网  0条评论  3088次浏览  2013年01月02日 星期三 18:13

分享到: 更多

 

回顾2012,无论中美科技产业界,皆谈不上是一个革命之年。大致想一下,并没有分水岭式的产品或公司破土而出。年中Facebook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将资本对社交甚至互联网的热情推向一个巅峰,随后局面冷淡到今天也难盛况重现。苹果还在一碗碗地把剩饭加点葱花儿一炒热往外卖。谷歌倒是坚持着以整合数据改变世界的野心,但主要体现在相对概念化的无人驾驶车与谷歌眼镜类似产品上,而它们还没看到产业化的入口。其他的——我想,大概没人会把Win 8当成产业里程碑吧。

中国市场类似。处在大公司盘整、小公司难冒头的状况中。下面,我盘点一下对2012年国内互联网的几个印象点:

1、 祛魅。

PC互联网的增长几已到头。

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到5.38亿,但从2011年起,互联网人口增速已开始放缓,2012年,该势头继续。这当然会直接导致依托既有成熟互联网业务(如游戏、搜索)的公司的业绩增速下降。

看看两家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

腾讯,除了面临人口红利消减,更由于在游戏之外寻求将庞大用户群与流量进一步变现,如投资电商、以及其他投资布局,其经营利润率截止2012年第三季度已连续六个财季环比下降。

百度,瑞士信贷10月下旬对其预测:营收增长率在2013年和2014年将分别放缓至28%和16%,原因是:“1)经济放缓;2)部分市场份额流失到由浏览器驱动的搜索引擎竞争对手;3)移动搜索流量货币化表现较差。”并预测其2012年和2013年运营利润率应当会分别降至51%和48%。

在移动互联网的商业生态建起来之前,大公司不可能再享有昔日高增长的荣景,相应市盈率也会下来。这是它们所面临的新常态。

再说说不那么赚钱甚至亏钱的互联网公司。2012一头一尾,我注意到两家公司都将总部由北京迁到了南方。一个是已经没落的猫扑,迁到了南宁,一个是由平台转型做品牌的鞋电商乐淘,迁往珠海。乍一听,觉得挺惊的:到了南宁那种地方,还怎么做互联网啊?可是仔细一想,互联网公司怕是早就不能跟高科技划上等号了。一个主营论坛的公司,谁说就一定得在北京租金高昂的写字楼里运营呢?同样,一个做品牌的电商,把总部搬到离供应链、设计中心更近的地区去,也非常可以理解。何况,这些南方二线城市,其政府都为这些入驻的互联网公司提供各种本地优惠——这像不像过去20多年,发生在地方政府对待制造投资的那一幕幕?制造业在地方放缓了、不环保了、甚至熄火了,接下来,干净绿色的互联网,上。那些不是那么需要研发技术人才的互联网公司为降成本,完全可以下“基层”地干活。

这跟大公司增长减速一般,也是祛魅。

2、 跨界难。

亚马逊做搜索、谷歌玩社交、Facebook既做搜索也在试水电商导购、苹果想通过Siri掌握语音搜索入口、以Passbook切入移动商务,而谷歌和亚马逊则都在推硬件终端……几大美国科技巨头在不同领域里,各有攻防、相互牵制。这是互联网大平台发展到现在的必然结果。

但是这些跨界性的出击和衍生,绝大部分被证明为是对竞争对手战略性的牵制,并不能对对方主场产生决定性的侵略作用。国内几大平台的竞争情况也类似,你可以自成一体发展出一个生态,但这生态的运转核心与逻辑,还是你最初出发时提供的那个价值。百度就是做不好电商与社交,腾讯就是做不好电商与搜索,而社交于阿里,也是心中长久的痛。这几个“做不好”,在2012年都被陆续验证。腾讯号称要对电子商务进行十亿美元级别的长期投资,看看结果最终如何,反正在搜索方面,它的20亿元人民币几乎是打了水漂了。

跨界的机会在整合、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用户行为新变化上。

先看整合。这就是为什么新浪微博会成为传言中阿里巴巴与百度同时的青睐点。它包含了大量的用户各种行为、内容数据,兼具媒体内容与社交属性价值,不管是与阿里还是百度结合,都能补上它们的某块短板。与此同时,以新浪自身基因而言,很难让微博独立发展出一个足够大的商业价值。新浪微博要想跨到中小企业广告精准服务、跨到电商领域里,同样需要与阿里或百度的整合。从曹国伟最近对门户与微博的运作拆分之举来看,微博迎来新股东、独立发展的时间,应该不远了。

再说移动互联网提供的跨界可能性大增。微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们对微信的评价忽高忽低,其实高看低看都不客观。因为移动互联网与微信本身的发展都还在相当不确定性中。它一直在试。最摸得着、靠谱的未来是以游戏收取现金,但腾讯与微信怎甘心于此。以微信(据说三年内将至4亿)的用户量,以用户与手机的密切关系,就算线下资源很难搞,那也是大家同样难搞,而腾讯在O2O乃至移动电商方面攒下的势能已足以对阿里系产生压力。

此外,2012年很多互联网公司对跨界的一个误会是,纷纷抢造手机、卖手机。它们把小米当成了跟自己一样的公司。其实,除了“没有卖过手机”的经验空白,小米从团队、基因、模式、盈利点上跟它们毫无相似之处。

2012年圈内最令人惊异的跨界者可能是奇虎360终于向搜索出击,且一举拿下近10%份额。为什么别人跨界难,360就能短期速成?360本身掌握有浏览器的渠道,这不可比。其次,老周有句话说得还是不错,就是如果你要跨到别人的主场,就不要跟别人玩一样的打法,否则肯定没戏。不过,10%之后,360搜索会迎来漫长的攻坚期,要真正撼动百度在搜索里的垄断地位,毫不容易。

3、 Web上江山大局已定,分众、垂直社区与网站还有成长机会。

这一点可以说是第二点的延续。既然大公司之间相互进入与侵蚀对方领地都很困难,何况小公司的成长呢?

但是在大平台之外,总还有一些分众、垂直的社区与网站可以寻求到自己的商业价值。比如最近医患社区丁香园融到了千万美元级别的B轮,比如这两天各路网络教育平台的萌芽与兴起。它们面临的挑战在于:深耕细分人群、培育特定人群在网上社区的互动习惯,都需要时间,而互联网这列车往往奔驰得太快,有时就会抛甩掉一些有价值的慢东西。

Web互联网上还会有新兴的行为与消费发生吗?有的人举出电商中的C2B例子。C2B局部或有成绩,但目前来看,要说其具备颠覆现在整个电商模式的能量,还太远太远。

真正的颠覆者当然来自于移动端。

4、 移动应用得创造真实用户价值了。

移动互联网的懵懂新奇年代已过去。一项单一、却不与用户实际生活与需求发生实质性联系的应用被抛弃的概率很大。比如,用户不会只是为了好玩、为了显摆到此一游,去一次次打开签到应用,但是如果走到哪消费,打开你这个应用都会获取一枚靠谱有效的优惠券,他就有下一次仍然打开你的动力。

2012年里,人们见证了“签到”的没落,见证了“Draw Something”的速兴速衰,而微信在2012年里成长仍然坚挺,这些都说明,立足简单且刚性需求的应用,才会有长久生命力,要从“好玩”到“好用”。

从这个角度,就理解了为何陌陌的转型压力很大;而唱吧,也在力图通过把自己变成线下公司的营销场所、企业文化建设的场所,去跟现实商业世界发生关系,否则,极有可能成为与“Draw Something”类似的现象级产品,被人们玩烦了就扔。

如果要讨论用户的真实需求,首先得界定用户的主体。由此需要提及的是,随着千元机的流行,智能机用户的主体已然由昔日相对精英人群转向更大众、年轻、低收入受众。开发者对这群人在智能机上的需求与使用习惯,是否有深入的观察呢?

以上说的几点“新常态”似乎都是对创新的“反动”。这正是我对2013年的看法,2013年,我们很可能仍然在Web或移动端上看不到对人类生活有突破性、革命性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它还能爆发出极大商业价值。但这将是下一阶段里程碑式产品出现的所必需的能量蕴积。

原文转自腾讯财经

李岷

作者:李岷,虎嗅网创办人。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企业家》杂志工作,一直到2012年初,从执行总编岗位辞职,创办虎嗅网。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工作期间,李岷积累了对企业家群体的观察。虎嗅网是一个以明星公司为主线、强调视角与观点的资讯网站,在操作手法上,虎嗅网强调编辑精选与社会化结合。

 

标签:互联网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