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谁都过得比你好?在社交媒体上展现“真实”有必要吗?

 邮箱网  0条评论  6125次浏览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20:25

分享到: 更多
中国邮箱网讯 11月30日消息,朋友圈里,所有人“晒”的生活看起来都比你的更滋润,不少人为此心怀愤懑。不过一项新研究指出,这只是因为朋友圈里很多人“爱演”而已。英国《每日邮报》称,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近2/3的人会在社交媒体上传让自己显得“完美”的图片。而超过3/4的受访者表示,会根据朋友们在Instagram、Snapchat或是脸谱网上看到的图片来猜测对方过得如何。

手机制造商HTC在英国进行的调查显示,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在社交媒体上显得更精彩,6%的人拍照时会借用别人的东西,假装它们属于自己;过半的受访者坦言,上传美景、美食、美物的照片是为了得到点赞,或引起别人的欣羡。

在行为心理学家乔·赫敏斯(Jo Hemmings)看来,社交媒体的兴起加剧了这种趋势。“我们正处在实时交流的世界里,杂志不时更新流行榜单,时尚风潮瞬息万变。人们寻求最新的流行信息,比如明星或朋友们穿了什么、买了什么,也渴望实时分享生活感受,而社交媒体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便利。”她告诉英国《每日邮报》。

毫无疑问,诸如Instagram这样的社交媒体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每日邮报》称,76%的受访者购物时会受到朋友圈晒图的影响;男性更依赖社交媒体上的搭配指南,简而言之,他们在朋友圈看到了什么,就会去买什么。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期望中的完美人生。朋友圈中的你,是否同样不能勇敢面对自己,苦心经营着“别人眼中的形象”,沉溺于点赞之中?

“再见了,关注我的人们”

“事情正变得越来越疯狂……我希望其他女孩明白,社交媒体不是真实生活,无法给你更好的人生。”去年10月27日,在Instagram上拥有超过60万粉丝的澳大利亚网红埃塞纳·奥尼尔(Essena O‘Neill)写下这段话,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

奥尼尔晒出的照片吸引了大量粉丝,人们热切关注她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她也因此获得丰厚的营销收入。不少女孩梦想成为她这样的网红,她却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知道我如何通过照片吸引眼球吗?吸胃、拗姿势、挤胸……那些照片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不过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

发布“隐退”声明前,奥尼尔修改了自己此前照片上的说明——在一张身着比基尼的照片下,这个18岁女孩坦言:“为了拍这张照片我摆了100次姿势,好让腰显得细一点。那天我几乎什么都没吃。”坦白之后,她决绝地删除了账号里的2000张照片。

抱着与奥尼尔相似的想法,红极一时的社交媒体账号“SocalityBarbie”于去年年底关闭。这个以芭比娃娃为主角的账号以小清新文艺风闻名——手持咖啡的侧脸照、露大腿的泡泡浴、“跟着我的脚步去旅行”等……尽管主角并非真人,但照片里展示的完全是网红标准“套路”。

迷恋这些照片的粉丝恐怕想不到,账号的主人并非意在“营造完美的网红生活”,而是在嘲讽千篇一律的网红照。“我看不出(网红们的)照片之间有任何区别,用烂大街的芭比娃娃总结它们再适合不过了。”她告诉美国《连线》杂志。作为这部讽刺剧的剧终,在最后一次发文中,“SocalityBarbie”上传了自己与芭比娃娃的合影,配文是:“再见了,关注我的人们!”语气中欢乐大于不舍。

“真实是无聊透顶的”

奥尼尔和“SocalityBarbie”的行为在粉丝间引起讨论,有人叫好,称赞其“勇气非凡、敢于展现不完美的自己”,也有人认为这是另一番炒作。

无论动机如何,她们都传递出了一个响亮而清晰的声音:社交媒体不是真实生活。然而这不是什么秘密。“每个社交媒体用户都心知肚明。”“The Everygirl”网站指出,社交媒体上能表里如一地诠释“完美生活”的,恐怕只有社交媒体自身了。“2010年,博客还是主流时,人们就开始用滤镜和美图软件;没有数码照片的年代,人们也会在镜头前搔首弄姿好显得完美,但没人对此有异议。”

作为追求网络真实的倡导者,Beme问世时大受关注。这个被称为“社交媒体解毒剂”的App希望用户展示自己“天然去雕饰”的一面,用最简单且不加剪辑的方式去分享。虽然初衷不错,但Beme的运营颇为惨淡。事实上,大多数用户尝试之后留下了“真实但无聊透顶”的评价。

“在这里,你精心烹制的食物显得不值一晒,你目睹的日落也不如别人照片里的辉煌。”《连线》指出,“如果说,你在脸谱网上看到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快乐的社会关系里,那(在Beme)你就会找到大把孤独的灵魂、度过了糟糕一天的倒霉蛋。倘若在Instagram上你看到的食物都是冒着热气的浓汤和新鲜蔬果,那Beme会告诉你,原来大多数人靠微波炉速食披萨维生。”

在“The Everygirll”看来,Beme这类存在反而证明了Instagram为何大受欢迎——它让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显得非凡,给枯燥乏味的日子增添乐趣。

美国《赫芬顿邮报》认为,在社交媒体上,放松自己最重要,而“扮演理想中的自己”也没有冒犯任何人。“过度伪装无疑会让社交媒体上的关系更加脆弱,但朋友圈里的动态和面对面沟通本质就不一样,我们不必对社交媒体上小小的修饰如此苛责。另一方面,那些摄影师、美食博主和时尚达人发布的华丽内容也能激发他人的创造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情。”

相比一味否定,这种观点似乎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网友“Pernille”告诉《纽约时报》:“大家都有权力展现比日常更迷人的事物。一个人在朋友圈晒了张美食图片,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常年吃它。老实说,谁不喜欢精美的东西?难道我放着卖相好的食物不晒,要去晒食堂午餐吗?”

虚拟的归虚拟,真实的归真实

作为澳大利亚最知名的网红之一,奥尼尔12岁就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某天,这个原本有些自卑的女孩发布了一张掀起衬衣、露出皮肤的照片,收获了朋友们不少“赞”,从此她便为网络上的“虚拟人生”着迷了。她曾告诉粉丝,这张照片为她带来了幸福感,但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开始用“赞”来衡量自身价值。

大多数社交媒体用户的经历和她相似。当你发出的某个段子、照片获得点“赞”,带来的快乐、安慰与受到朋友赞美和拥抱无异。

为什么我们不上传那些湿着头发的自拍,或是给挣扎的狗狗洗澡的照片?“Elite Daily”新闻网指出,展示“幸福时刻”意味着你有机会拥抱这种幸福。人们不希望被人意识到自己孤独,所以发布照片和状态展示自己有多少乐趣。“社交媒体呈现了我们对现实的期待,这种期待不应该被歪曲。”

这一观点得到了《连线》的认同。该杂志称,作为新的沟通模式,社交媒体带来了冲击,但这不会改变人们沟通的内容——我们依然努力呈现生命中的美好,并用爱回馈亲友,只不过方式换成了点“赞”。

“不要忘记,社交媒体是一种分享方式。大多数人并不是要向别人证明什么才发朋友圈的。我们可能不拥有完美的生活,但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营造一个。事实上,这就是社交媒体的乐趣。”“Elite Daily”称,奥尼尔退出社交媒体、追求真实人生的做法值得钦佩,但这提醒我们,自我认同是从内至外的辐射,而非相反。“我们口袋里有这么一个设备,通过它,我们能量化自己是否受人喜爱、重视。人人都有机会为你发布的内容点一次‘赞’,这里或许没有真实生活,到处是普拉达手袋、铺着牛油果的全麦面包,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的愿望是真的,朋友的回馈也是,这些都来自真实的世界。”

想追求真实,又不愿放弃社交媒体的修饰,该怎么办?“Elite Daily”给出的建议是:与亲友聚会时试着将手机放在一边,花足够的时间享受面对面的关系,或者关闭社交媒体通知,以免频繁翻看手机——能让你“真实”起来的,是将生活妥善分类:虚拟的归虚拟,真实的归真实。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微信朋友圈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