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领域中国的市场规模是美国50倍 但问题也不少

 邮箱网  0条评论  3156次浏览  2017年08月22日 星期二 21:09

分享到: 更多
中国邮箱网讯 8月22日消息,近来,“无现金”的概念被炒得火热,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两大巨头微信和支付宝打响了“无现金日争夺战”,投入重金鼓励消费者以移动支付代替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去现金化可能带来的支付安全等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商家打起无现金争夺战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5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6%。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

8月以来,支付宝发起“无现金城市周”活动,鼓励办法是送黄金。而微信则推出无现金日送鼓励金活动。在花样翻的新火热营销攻势下,一些商家开始公开向消费者表示,拒收现金,只接受移动支付,这一行为引起部分消费者的不满,从而引发舆论热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第三条进而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拒收人民币现金,和相关的规定并不符合。商家可以鼓励大家使用移动支付,但不能拒收现金。

“无现金时代”别忽略“银发族”

实际上,“无现金”减少了交易成本,让生活更加简单便利,节约社了社会资源。但是,“无现金时代社会”的便利也会给另一类人群带来不利,比如,一些不会用手机银行,不会用移动支付的老人。

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交易方式以及技术、设备等因素影响,仍然习惯于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无现金”社会对他们来说,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困扰而非便利。

便捷支付之后有隐忧

对于“无现金”的倡议,虽然微信、支付宝等纷纷澄清,不是为了拒绝现金,而是多一种支付选择,但信息安全问题、盗刷风险、隐私泄露等问题不容忽视,不能只看便捷不顾风险。

中国银联近日发布的2016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消费者受损比例持续走高。根据调查,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调查者中,超过八成遭遇过盗用社交账号诈骗,较2015年同比增长了36个百分点。

支付风险或倒逼金融体系改革

除了支付安全、盗刷等风险外,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存在参与者众多,供需失衡,市场过度竞争、对消费者保护不够,备付金被挪用等现象。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6年,国内非银行机构移动端支付的笔数从33.77亿笔增加到970.51亿笔,年复合增长率为195.09%。

2015年,浙江易士成为首家被依法吊销第三方牌照的预付费企业,公司存在大量挪用客户备付金、伪造变造交易和财务资料、超范围经营支付业务等重大违规行为。接着广东益民、上海畅购接连被央行吊销牌照,而起因也都是大量挪用售出的预付卡备付金。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些违规动作将倒逼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通过银行支付体系、监管体系的完善来规移动支付结算方式。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标签:微信支付宝网络支付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