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瓶并非死于色情,是张小龙亲手杀死了他

 邮箱网  0条评论  4198次浏览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10:07

分享到: 更多

文|甲方研究社

“捞了一上午就捞到海星,瓶子被打捞干净了,海洋生态好了很多…”

这是微信漂流瓶正式下线后网友写下的评论。

日前,微信公号“微信派”发布消息称,经用户投诉与媒体报道,微信发现仍然存在用户利用漂流瓶等功能发布色情内容或色情招嫖广告的情况。

一刀斩断,微信没有给这个曾经把QQ邮箱、微信推上巅峰的产品任何回旋的余地。


不少80后、90后对漂流瓶这个功能并不陌生。

漂流瓶最开始是QQ邮箱在2010年上线的一个小应用,用户可以发一段语音或文字,许愿也好、吐槽也罢,随后将信息装在瓶子里扔进大海。若有人捡到“漂流瓶”却不打开,“漂流瓶”仍扔回海里;打开“漂流瓶”,其他用户可以回复瓶子的主人。

这种非即时的通讯功能满足了人们对倾诉和匿名社交的需求,是QQ邮箱当时一个最受欢迎的功能。

漂流瓶上线三天,用户量就突破100万,半年后达到了1000万,并让QQ邮箱突破了1亿的活跃用户,超过网易邮箱成为第一。

就在人性洞察大师张小龙决定把这个小功能移植到微信上之时,漂流瓶的结局早已注定。与其说漂流瓶死于监管倒不如说它死于微信之父之手。

微信迎来爆发性增长始于2011年10月1日3.0版本,这一该版本加入了“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使微信用户迅速扩大增长。

现与“朋友圈”(2012年4月9日微信v4.0上线至今)、“附近的人”(2011年8月3日微信v2.5上线至今)处于同一等级结构中,其中“漂流瓶”“摇一摇”“附近的人”基本都属于陌生人社交范畴。

漂流瓶和摇一摇上线后很快成为杀手级武器。

人们只需摇一摇手机,就能找到千里之外同时摇手机的人。该功能很快引起受众热捧,日启动量超过1亿次。在无数的“咔嚓”声中,千万颗“寂寞之心”简单地找到了充满可能性的去处。

在一次演讲中,张小龙对此作了解密:摇一摇的声音借鉴了来复枪的声音,他觉得这声音很性感。这个枪声,是一种性感暗示!对于男性来说,它甚至有暴力这样的暗示,这都会让人觉得很爽!

而摇一摇在内测的时候界面在最初并不是一朵小花,而是出现一个裸体的大卫雕像,对男生还好,但是如果是个女生,她就会看到大卫的裸体。这里还有一个彩蛋或者可以说是恶趣味,在“摇一摇”的时候,你点一下大卫的生殖器,是可以换图片的。

人们后来在总结这些功能的成功原因时,常常提到张小龙提出的三个字:贪嗔痴。什么是贪嗔痴?分别是指人的欲望不得满足,嫉妒和执着。

说得好听一点,这些功能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说的直白一点,微信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幽暗面或者原始冲动。

神级产品经理张小龙希望看到人性中的光明,但成就这些产品的正是人性的幽暗面。


前段时间,大玩社交的滴滴顺风车被舆论痛批,就因为前产品经理黄洁莉说过顺风车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事实上,就产品本质来说,两者其实都是利用人的原始冲动,聚焦的都是陌生人社交,张小龙被奉为产品之神滴滴顺风车产品经理却被千夫所指。

几次血的教训让滴滴对社交二字讳莫如深,而根正苗红的社交产品的结局也没有更好,可悲可叹。

在某种程度上,和靠山寨、假货起家淘宝、拼多多类似,在平台逐渐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后,就是那些非法商家和“杀手级”功能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利用人性弱点起家的产品都存在着某种原罪,产品不断发展中必然伴随消解原罪的过程,微信作为一个非盈利性质的社交产品也概莫能外。

而来自国家的监管为漂流瓶冲向悬崖踩上了一脚油门。

监管的频频施压已经让微信风声鹤唳,一点风吹草动就足以让腾讯草木皆兵。

在这之前,微信早已成为国家想关门的常客。

10月26日下午消息,在因微信公众号内容遭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约谈后,腾讯方面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内容及资质审核、清理低俗信息以及完善举报受理机制。

很快,微信官方账号微信派发布公告称,微信公众号已经处理2171个帐号,其中封号和注销1706个,能力封禁465个;并将在平台内调整执行三项策略:针对低俗违规帐号限制文章搜索和帐号搜索;对低俗内容标准收紧,处罚加重;屏蔽低俗相关关键词搜索。

今年11月初。国家网信办又依法约谈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对其主体责任缺失,再次之前有媒体指责微信自媒体大搞“黑公关”,敲诈勒索。

不久之后一大批房地产营销号被封禁,其中不乏冤死鬼。

11月,《中国青年报》曾针对漂流瓶上的“色情秘密”发布了两篇相关报道。

据记者测试,当将微信账户的性别设置为男性时,4天捡的25个漂流瓶里,有7个都是色情广告。通过扫码入群,违规商户鼓励群友拉好友入群以“免费看片”,为传播带来了裂变效果。

这次没等相关部门约谈,微信就乖乖下线了这颗定时炸弹。

从机制上来讲,微信可以屏蔽大部分色情内容,实现自我净化。

众所周知,微信对敏感词的屏蔽可以说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色情内容传播对微信来说并不算太难,微信选择果断放弃,除了这个产品本身失去了花费成本精力挽救的必要,另一个原因在于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和通过算法规避风险的其他产品不同,张小龙喜欢不干涉。

比如,2014年左右微信和微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营销号广告泛滥,微博CEO来去之间的做法是直接介入信息分发,通过人工和算法判断营销信息,限制营销信息的分发频率。

此举当时在微博上产生了激烈的辩论,微博大号一片哀嚎,然而来去之间的逻辑是——即便是一个优秀的大号,广告发的太频繁,也会劣币驱逐良币,而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用户或许并不会取关营销号,而是直接就不来微博了。

而张小龙则截然相反,他执着于简单规则——不干涉信息分发,大号发广告不能忍自然会取关,而取关多了大号自然会少发广告。

但是,张小龙所奉行的不干涉的理想社交在监管的强大的干预下早已变形,这种力量凌驾在产品之上,张小龙的理想国早已土崩瓦解。

如果层层过滤信息,那陌生社交的漂流瓶也就基本上失去了生命力,索性快刀斩乱麻。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轰轰烈烈慷慨赴死。

平心而论,如果说色情信息,没有哪个功能比母体微信更为泛滥。如果单论色情,下一个下线难道不会是微信本体吗?

下线漂流瓶,背后是腾讯浓浓的求生欲,弃卒保车,除了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腾讯别无他法。

标签:微信漂流瓶

我的评论:

请  后发表评论。